1.1 濟南小升初名詞解釋
為便于閱讀,您可以使用鍵盤左右鍵(← →) 進行翻頁
★ 小升初:小學生升入初中的簡稱。
小升初、中考、高中并列為中小學生的三大考試。由于濟南教委不鼓勵小升初招生考試,同時,小升初不允許統一考試,各個重點中學自主擇優標準錄取學生,因此,無論是考試方式,考試時間,錄取形式,都由學校自己決定,使得小升初更為復雜和神秘。由于濟南公開招考的學校較少,校招生名額有限,所以每年五六月份都會出現大量小學生報考少量重點中學的現象,小升初競爭指數堪比中高考,近幾年難度不斷提升。
★ 直升初中:即通過小學所在片區,直接升入對口的初中。一般是戶籍所在地或小學學區房所在片區。
現在主流小升初制度使小學六年級生的壓力減少。大部分學生按照所在學區進入指定的公辦初中。然而,這種制度強行的割裂了家長和學生對優質的教育資源的追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平。也催熱了好學校周圍的學區房房價市場。
★ 擇校生:一是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生,即幼升小和小升初擇校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近年來的原則為相對就近,按照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劃定的學區就學。不在指定學區就學,自行選擇其他學校就讀的即為擇校生。按照現在的政策,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生中考時一律不享受指標生和推薦生待遇;
二是高中階段擇校生。就是那些在中考的時候沒有到達普高學校統招分數線但是達到擇校分數線,占用擇校計劃被錄取的需要交擇校費的考生。
★ 擇校費:擇校生在擇校后所需繳納的額外費用即為擇校費。由于最近幾年教育方向不允許初中擇校,因此,小升初擇校費往往與學費一起繳納;高中擇校生擇校費則比較透明,一般為1.5萬或1.8萬,繳納擇校費后不可再收取其他費用。
★ 共建生:所謂共建就是某些具有實力和背景的大單位和一些優質小學、中學簽有共建協議,學校每年都會給這些單位的直系子女一些升學指標。通過此種途徑進入學校的學生稱為共建生。
共建單位要向學校交數目不等的錢。共建享有一項"特權":不受行政區域、學籍、學生實際居住地、戶籍的任何影響。濟南目前的共建入學途徑屬于未公開狀態。
★ 特長生:在音樂、體育、科技等方面,有特長技能的學生叫做特長生。濟南目前部分中學特長生單獨編班,因此,通過特長考試考入的學生在入學后很難放棄專業轉成普文或普理。
★ 杯賽證書:在各大奧數、英語、作文等比賽中,獲獎的證書。
為了敲開小升初的大門,參加各種杯賽及獲得各種證書,成了不少擇校家長的不二選擇。其中最火熱的要數各種奧數杯賽,如希望杯、華杯賽、全國奧林匹克競賽等,每個杯賽的含金量都各不相同。
★ 三好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不過目前三好學生的評選更注重學生的成績。三好生證書目前是很多中學公開招考的錄取條件之一,逐步成為重點中學的敲門磚之一。
★ 分班考試:由于教委把重點班、實驗班等列為封殺的對象,中學剛開學時候,"入學摸底測試"就成為了重點中學分班考試的代名詞。
現在小升初沒有統一考試了,名校的生源也不整齊,因此,六年級的畢業摸底測試,及升入初中后的摸底測驗變成了隱性的"分班考試"這兩場考試對孩子非常重要,在濟南不少學校是據此對新生進行分班的。
★ 實驗班:學校中生源水平高,師資配備好,教學進度快難度高的班級。原是為了讓學校部分學習能力高于普通水平的學生進行優質教育,而避免這部分學生"吃不飽",然而后期演變成確保升學率的一種手段,甚至后期逐步演變成另一種不健康的發展趨勢。因此,實驗班到底好不好,該不該有,仍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種有爭議的問題。
近年來政策始終是禁止設實驗班,以限制大面積擇校的現象及不健康現象的滋生?缮嫌姓呦掠袑Σ,各個重點中學雖然不會設立以"實驗"為名的班,為了保證升學率,還是會通過一定的形式把優秀的學生集中到某幾個班進行培養的。
★ 普通班:普通班的說法是與實驗班相對立的。
初中學校的普通班要求沒有實驗班嚴格,做題難度比實驗班低,而且教學進度比較慢。但是這并不代表普通班就沒有優秀的學生。因此如果選擇普通班一定要選擇學校對普通班比較重視的。
★ 學區房:中學的學區房指的是在學校周邊的居住小區的房子。
由于一些家庭距離學校較遠,為了孩子讀書而選擇在學校周圍租房的形式生活,以便孩子上學放學路途縮短,更好的休息,更安全的生活,因此,學校周圍的房價也隨之水漲船高。
★ 擇校:目前,濟南市的擇校其實分為2個,就因為有2個"擇校"概念,導致很多家長的混亂。但是擇校這件事,還真不能算作是小事,它是從我們孩子上學開始,伴隨到高中的一件"大事"。
既然有兩個"擇校"那么,我們為了更好的分清,不妨分為"小學擇校"和"高中擇校"。
"小學擇校"指的是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時候,不選擇戶籍所在地的小學,升入戶籍所在小學以外的學校的行為,就叫做"擇校",同時,這種學生被稱為"擇校生"。
那么,這種行為對孩子的學業生涯有什么影響么?答案是肯定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影響以外,我們單獨要天天擇校對考學的影響。畢竟,擇校的目的,無外乎讓孩子去更好的學校,接收到更好更優質的教育,從而表現在成績上考個更好的中學。然而,擇校生的身份卻限制了這個美好的愿景。
這就要從濟南市的政策說起,濟南市教委連年降低擇校生指標,并預計三年內,公辦學校取消擇校生,這個能否取消,我們且不論,單說連年降低擇校生的問題,今年也就是2012年,指標生錄取率提高到80%,
以省實驗中學的錄取為例,假設學校今年共投放1000個招生計劃,按照今年的招生政策,學校計劃內招生人數占總數的85%,即850個名額屬于計劃內招生,擇校生名額只有150人。在850個計劃招生名額中,80%的計劃為指標生計劃,即指標生計劃為680個,統招生計劃為170個。由于省實驗中學為推薦生試點學校,10%的計劃內統招名額用于招收推薦生,即推薦生計劃為17個,剩余統招生名額為153個。
這樣推算下來,如果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上學,那么他在考省實驗中學時,能夠參與競爭的招生名額只剩下擇校生的150個計劃和統招生的153個計劃,兩者相加后,占學?傉猩媱潝档30.3%。
按照教育部3年之后取消普高階段擇校的要求,如果濟南的其他招生政策保持穩定,那么3年之后,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學生上普高可用的招生計劃僅剩統招生的計劃,而省實驗中學這樣的高中統招生計劃僅占招生計劃的20%,濟南七中、濟南九中的統招計劃也僅占招生計劃的45%,這意味著小學、初中階段擇校之后想進入普通高中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由此可見,升小學的時候的選擇,真正起作用的時候,卻在中考,因此,小學入學要慎重哇!
那么,上面這段話里就涉及到"高中擇校"這個事了,高中擇校很簡單了,簡而言之就是"分不夠,錢來湊",高中招生,分為三條線,指標線,統招線,擇校線,那么成績沒能過統招和指標線,過了擇校線的孩子們,叫上擇校費,就能如愿升入高中了,這部分學生,就是高中擇校生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幼兒園入學,還是小升初考試,大家要關注的就是孩子能否繞過擇校生身份,到初中享受指標線的資格。